我发了很多育儿的文章,不知道会不会有一种我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的错觉。
其实不然,我并不是无所不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都有自己的短板。
能发出来的文章,只是因为我已经走过了那段路,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在育儿之初,伊伊不到两岁时我有时也会因为孩子不好好洗漱而崩溃:
今天不好好刷牙怎么办啊?!以后长蛀牙怎么办啊?
今天不洗脸以后出门脏兮兮的怎么见人啊?会不会很丢脸?
我甚至在育儿日记上隔一段时间就记录一个自己的育儿困境,即我当下攻克不了的难题。
一开始我确实只盯着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发现越是这样做自己越焦虑。
于是我开始用对孩子的那套方法对自己:只扬长,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
这样一来,我的内心开始好受了很多,而且缓过来之后,我开始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了。
伊伊三岁之前,我的心理状态确实不好,育儿上没有人能给到我支撑,每天被孩子捆绑没有自己的时间等因素,造成了我的困境。
女儿开始上幼儿园之后,我的生活得以有喘息的空间,加上我开始进入心理学的学习,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了。
我开始意识到,孩子吃不吃饭,洗不洗漱,穿不穿鞋,跟不跟人打招呼等,都是小事,对她的整个人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除了幼儿园之前的那几年在小事上的纠结之外,我几乎没再有太多的育儿难题。这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育儿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我从大学就开始了育儿知识的学习。
那个时候并不是为了给未来的育儿做准备,而是单纯地喜欢看刑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有关视频。
她在演讲中洞察人性的同时,会顺便提到如何养育孩子,我便从那时记住了一些知识。
有孩子的前后几年,我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育儿知识,大多数是通过阅读纸质书的方式,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
时代在变化,我们总要不停地学习,以应对新时代育儿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沿用老一套的理论和做法。
学习到的知识我会有选择性地应用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只是作为储备,为以后的育儿之路做准备。
这样的学习让我在应对大多数育儿难题的时候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至于抓瞎或者按照自己的性子胡来。
请教前辈
说实话有的困境是通过读书解决不了的,因为即使我读了书,有一些理论也不知道如何落地。
还有的书,看似说了一堆有用和政治正确的话,就是没点真正能用得上的知识。
这个时候我便会求助相关方面的有专业知识的前辈,得到的启发往往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的身边也有不少家长,有时有的人也会问我一些问题并寻求相关的意见。
在我真诚地给出建议之后,我发现对方并没有采纳,而是仍旧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这让我意识到咨询行业,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家庭教育咨询,职业咨询等,是不主动扣响别人的家门的:
当对方不痛或者只是微痛的时候,他其实还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这个时候主动给别人建议,别人只会觉得奇怪;
只有当痛到极致,头撞南墙撞到头破血流了,才会主动去寻求改变,甚至仍旧不觉有什么问题。
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话,前辈对我说有用,我对别人说却没用。
所以普通的不疼不痒的建议并不会引起对方的重视,这也让我学会了适时闭嘴。
家庭讨论
对于女儿每个阶段的发展,我都会和小明进行多次的讨论。
并且我们会提前定好每个阶段的养育目标,做到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但会允许到时有一些情况的波动。
比如有孩子之初,我们计划通过陪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一些人生必备技能。
幼儿园之前,我们定下的幼儿园培养目标就是:玩以及玩中学。
这个阶段我们不会去给孩子报任何培训班,不占用她任何玩耍的时间。
目前我们对这一目标的贯彻比较好,因为没有太多的任务,我们执行起来也比较轻松。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我们也已经讨论过多次了,讨论的结果还是:玩以及在玩中学。
小学虽说是文化课打基础的阶段,但我们认为小学学习的知识和初中高中的知识基本上没啥关系。
小学除了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合理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我们还是希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玩耍上。
至于小学阶段的兴趣班要不要报,我们还在考虑当中,但这肯定会是通过整个家庭的集体讨论得出结论。
家庭中,家庭成员对于跟家庭有关的目标的一致性还是非常重要的。
达不到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实现。
其实每个家庭各有不同,又各有千秋,谁也说不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
让我说,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
在养育孩子方面,只要夫妻二人达成了一致,在孩子也能接受的条件下,就心无旁骛地朝向目标进发即可。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